二辞让财产和辞让官爵财产和官爵是大多数
所追求的目标,儒家知识分子追求的尤其猛烈,所以在这上面也最容易作出了惊
之举。
如分家析产时,弟兄们都坚持要最少的一份。
父亲留下来的爵位,本应是嫡子继承的,嫡子却逃
山,而把它让给其他庶子兄弟。
更有若
知名度很高的知识分子,对政府征召他们做官的命令,拒不接受。
这种
被美称为“征君”——被皇帝征召而拒绝征召的君子,表示他们
清高,有异于流俗。
三尚侠尚义儒家学派把
类所有行为
质,一分为二,一是义的行为,一是利的行为。
士大夫的行为,当然应该只考虑“义”不考虑“利”这方面最多的表现是,宁愿牺牲自己,而去为朋友报仇。
有些
甚至甘冒被杀的危险,去为被处死刑的朋友收尸,或为已死的朋友送葬千里。
四廉洁官员的贪污残
,是古中国社会最普遍的蛀害和罪恶。
两世纪中,士大夫在这上作尖锐的矫正,他们互相勉励,以不取非份之财为最大光荣。
即令是不违法之财,也不收取,有
曾把朋友送给亡父的奠仪退回,但对于救急解困,却毫不吝啬。
五对恩主绝对效忠政府高级官员的僚属,大多数由高级官员自行聘任。
一个知识分子一旦被聘任,即踏上光明灿烂的仕途。
像宰相所聘任的僚属(三府椽)有的只几个月便出任州长(刺史)不数年就擢升为中央级部长。
这是知识分子前途最重要的一个契机,在被推荐为“茂才”、“孝廉”后,还必须再突
被聘任这一关,否则仍只是在野之身,飞黄腾达不起来。
士大夫对于聘任他的恩主,跟
本武士、欧洲骑士对他们的恩主
形一样,不但要为恩主冒险犯难,还要为恩主牺牲
命。
至于为恩主服三年之丧,更平淡无。
上述五类行为,并不是每一个士大夫都做得到,但他们都竞争着或真或假的去做,并且往往做的有声有色。
当然有它的流弊,最普通的是有些
把道德行为当作欺诈手段。
像服二十年之丧的赵宣,按儒家规定,在服丧期间绝不许跟妻子同寝,可是他在二十年之中,却生了五个孩子。
又像以廉洁出名的范丹,去探望害病的姐姐,姐姐留他吃饭,他竟然坚持要付饭钱。
但即令这种流弊,对社会也没有什么大的害处。
士大夫不久就自觉必须维护自己百般经营才得到的既得利益,于是,推荐和聘任的范围,遂逐渐缩小。
最初选择对象时,还注重声誉,一个与各方面都没有关系的平民,只要有被称赞的道德行为,就有被推荐被聘任的可能
。
后来
形发生变化,必须是士大夫家庭的一员(子弟)这个可能
才存在。
一种坚强的门第观念,因之产生。
社会的纵剖面呈现无数直线行业,木匠的儿子继续当木匠;农夫的儿子继续当农夫;士大夫的儿子继续当士大夫,也就是说,做官的儿子继续做官,这就是门第。
一个士大夫的门第,以其家族中做官
数的多寡和官位的大小,作为高低的标准。
像杨震,四代中出了三个宰相(四世三公)像袁绍,四代中出了五个宰相(四世五公)这种门第,受到社会普遍的羡慕和崇敬。
——注意“门第”这件事,它强固的维持士大夫阶层
不坠,直到二十世纪初期,都在中国历史上发生普遍的影响。
本世纪(二)中叶后,政治虽然腐败,但设立在首都洛阳的国立大学(太学)学生(太学生)却反而增加,老一代的士大夫需要它训练下一代的士大夫,所以积极支持国立大学的扩充。
五十年代时,大学生已多到三万余
。
这些准士大夫们——未来的官员,跟政府中已成为士大夫的现任官员们,
往密切。
除了谈论儒家学派的《五经》外,不可避免的还会谈论到现实政治。
好像新闻记者或政治评论家,他们对
物的赞扬或抨击,形成一种有影响力的舆论。
跟外戚、宦官相比,士大夫有外戚、宦官所没有的高一层次的
和抱负。
外戚靠
取得权力,宦官靠谄媚取得权力,而士大夫自称靠道德学问取得权力,所以士大夫在本质上就对外戚、宦官轻视,再加上外戚、宦官也确实做出太多的罪恶,士大夫遂注定的要跟外戚、宦官,发生冲突。
五宦官制度宦官,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
宦官发生于农业社会多妻制度。
纪元前十二世纪时,农业而多妻的周部落,从西方渭水流域向东发展,灭掉商王朝。
遂把这一兽
的残酷制度,带
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延续了三千年,直到二十世纪,随着帝王制度的消灭才消灭。
一个男
拥有数目庞大的妻子群之后,为了防止她们向别的男
红杏出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她们像囚犯一样,关闭在戒备森严的庭院(皇宫)之中,与世界隔绝。
问题是皇宫工作并不能全部都由
担任,像到市场采购之类,便是一桩困扰。
如果仍由
担任,她们势必仍要跟男
接触。
如果由男
担任,他们也势必
皇宫。
这一些对作丈夫的而言,都使他不能安心。
于是周部落姬姓酋长们想出一种残忍的办法,那就是,把男
的生殖器阉割,以供差遣,称之为宦官(宦
·寺
)成为多妻制度下
和男
间最理想的媒介,几乎每一个贵族家庭都有需要,而皇宫中需要的数量当然更多。
若
皇帝的姬妾,有时达四万余
,以平均一个
服侍十个
计算,可以推测到,至少保持有四千个宦官名额。
——宦官非常普遍,任何有钱
家,都可以购买。
一直到十世纪,宋王朝政府下令禁止民间蓄养阉
,宦官才为皇帝所专有。
世界上很少有男
高兴阉割自己,所以宦官的来源只有两种,一是金钱诱惑,一是强迫。
即令是金钱诱惑,因为宫廷不接受成年宦官,孩子们又怎么懂得为钱舍身?而收买孩子父母,对孩子来说,仍是强迫。
但再穷苦的父母都不会忍心孩子被阉割,所谓收买,也不过表面上伪装。
所以事实上只有一个来源,即来自哀哀无告的贫苦
家。
这是中国
历时最久的一种悲惨遭遇。
诗
顾况曾有一首《孩子》的诗,描写宦官的诞生:孩子啊,你生在穷乡官员挺住你,把你残伤为了进贡给皇帝,为了获得满屋金银为了要下狠心,把孩子戴上刑具,当作猪羊上天啊,你慈悲何在,使孩子遭此毒手明啊,你公正何在,使官员享福受赏爸爸送别孩子:“儿啊,我后悔生下你当你初生时
们都劝我不要抚养我不忍心果然你遭到此悲苦下场……”孩子告别爸爸:“心已
碎,流下血泪两行爸爸啊,从此远隔天壤直到死于黄泉再见不到爹娘……”——顾况是八世纪时诗
,我们把这首诗提前在本世纪(二)介绍,以帮助我们对宦官的了解。
尤其当我们年幼的孩子在身旁蹦蹦跳跳的时候,想到只不过因我们贫穷,政府官员就把孩子捉去阉割,我们会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