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堪很清楚,两万多
要撤离,不能一起撤,需要留下一部分
坚守。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否则,明军会迅速占领右侧阵地,并从后方包抄,那将极其危险。
所以不但要留
坚守,留下的兵力还不能太少,不然根本挡不住明军的进攻。
尼堪估算了一下,准备留下八千
,然后率领剩下一万六千
先行转移。
尼堪的动作自然无法瞒过天上的热气球,沈
第一时间便知晓建虏要跑。
他立即致电勇卫营参将刘大虎,下令道:“可以行动了。”
“是。”刘大虎立即应令。
与此同时,天上的热气球开始转换轰炸位置,向前飞了两里多的距离。
因为建虏要从右侧阵地转移到左侧,就要经过这一片区域。
尼堪和多尔衮都知道不可能一帆风顺,挨炸是必然的,但这总比留下来被明军分割消灭要好很多。
沈
这边也没有闲着,迅速投
一万五千多援军,并命令同时向左前方再发起进攻。
原因很简单,右侧阵地的建虏哪怕突
了正前方的区域,也要经过左前方这一带。
若是不想让转移行动功亏一篑,建虏就要投
更多的兵力先守住这里。
而这片区域,已经是建虏阵地的侧后,之前在构建防御时,由于时间和
力等各方面原因,多尔衮自然把防守的重点都放在了正面。
现在,己方突然来了个黑虎掏心,凶猛的突进到了建虏阵地一侧的腹地,再差不到三里就可以将其右侧阵地给切割下来。
若不想两万多兵力被吃掉,多尔衮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予以救援。
而想要更多的消耗建虏的实力,沈
自然不会让多尔衮轻易得逞,反而可以利用多尔衮急于救援的心理。
于是,在这一片不大的区域内,沈
迅速的开辟第二战场,对建虏阵地稍显薄弱的地方进行牵制,以消耗他们更多的兵力。
这个战术并非沈
脑子一热临时想出来的,而是参谋司之前就制定好的。
毕竟,这场战斗一开始就是以决战为目标的,所以参谋司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只要不出现大的突发
况,战术基本上不会有多大的变动,沈
只需要根据既定的战术施行就可以了。
不像现在的多尔衮,没有详细的作战计划,对明军的手段和战术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所以明军的每一次进攻,都需要临时制定战术应对,拆东墙补西墙,非常的被动。
其实,多尔衮并非没有战术眼光,在明军直
腹地,并无法有效遏制时,他便担心明军可能会对侧后发起攻击。
正因如此,他之前明知明军背后有陷阱的可能
不小,但还是不甘心的冒险尝试了一番。
现在,已经退无可退,就算不为了策应尼堪,这里也要尽可能的守住。
否则侧后被明军占领,那麻烦就大了,而且很多物资还藏在这里呢。
这是一个重任,比尼堪担负的责任更大,所以多尔衮直接将多铎给调了过来。
可是,多铎刚抵达,兄弟俩就得到一个极其不好的消息。
“报摄政王殿下,有一支明军出现在咱们背后了,兵力至少两万以上。”
所谓的背后,就是朝向三岔河西岸的方向。
“怎么可能?”多尔衮很是不敢相信。
因为他选择这片区域作为阵地,是经过
思熟虑的。
三岔河经过这里,拐了一个很大的弯,形成了一个袋
向西面的
袋形式,所以他把阵地直接选在了这个袋子里面。
而在修筑阵地时,两侧的阵地尽量往袋子的两边,也就是三岔河西岸方向靠拢。
为此,当初还受到了占据三岔河的明军水师的炮击,但是多尔衮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主意。
这样的话,阵地背靠三岔河,左右两侧也都是三岔河,沈
大军想要发起进攻,只能从正面。
顶多再承受明军水师的一些炮击,这总比四面环敌要强得多。
可现在有
告诉自己,有一支兵力至少在两万以上的明军突然出现在了自己的背后,多尔衮怎能不惊。
他犹自不敢相信,连忙出了躲藏的地窝子,亲自拿起千里镜观察。
果然发现一支打着明军旗号的军队在向自己阵地的方向靠近,兵力还不好统计,但说有两万
以上,应该不会有假。
“桥,桥……”多尔衮将手中的千里镜捏得咔咔作响。
他知道,这支明军想要迂回到自己的背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在三岔河这个转弯处的上游或者下游搭一座浮桥过河。
然后再在这个弯道里面搭一座浮桥,通过浮桥过河,自然就出现在了自己背后。
既然知道明军水师战船控制了三岔河,多尔衮自然不会想不到这一点。
只是他之前分析的是,这个战术并不是很可取,沈
没必要冒这个险。
因为明军想要对己方背后产生威胁,并保障自身不会受到重大损失,至少需要投
三万以上,甚至更多的兵力。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通到己方背后的浮桥也不是那么容易搭建成功的。
只要在明军搭桥时,自己抽出几千兵力守住这边河岸,明军就会非常难受。
过不了河,沈
就会白白的
费几万兵力,得不偿失。
之前派出那么多探子,都没有看到沈
的大军有准备搭建浮桥的材料,所以多尔衮判定沈
暂时是不会用这个战术的。
可现在,万万没想到,这么短时间之内,沈
怎么就这么容易打造了搭建浮桥的材料,而且还是两条。
稍一会儿之后,多尔衮才咬牙切齿的道:“河对岸。”
之前一直将注意力都放在了三岔河西岸,却没有想到,明军一开始控制三岔河之后,就迅速在东岸登陆去进攻耀州、海州等地。
如今,耀州、海州已被明军攻下,这些明军返回协助沈
大军有什么不可能?
而且明军还有那么多千里传声筒,传达命令只是一瞬间的事
,沈
完全有可能让东岸的明军提前准备好搭建浮桥的材料。
没错,多尔衮基本上猜出了事
的原由,但为时已晚,刘大虎率领近三万大军已经出现在了建虏阵地的背后。
多尔衮心中暗恨,真是稍一不注意,就被明军钻了空子。
他不后悔将阵地构建在这里,而是后悔自己一早把巡查河岸的五千兵力给撤了回来,只留下一些探子。
这些探子没有及时回来报信,很可能是被锦衣卫给除掉了。
说来说去,还是太过自信,不够重视,哪怕给探子留下一个千里传声筒,也可能不会出现现在这种
况了。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如今还要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形势越加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