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进了别署,郑璞便发现,不过半年未见的丞相,没有带着峨冠的
上,发丝已然是黑白相间,且两颊微微下塌,更显法令纹的
刻。
骤然间便苍老了好多。
也憔悴了好多。
或许,是伤感赵老将军的病故,还有被近
西平太守之争而劳神吧。
“璞,拜见丞相。”
郑璞垂
,恭敬行礼。
“不必多礼,坐。”
丞相的声音依旧如以往般温和,但多了一丝疲惫。
“诺。”
应声,郑璞步往侧席而坐。
甫一端正跪坐好,丞相的声音便有问过来,“我让朝廷僚佐公推西平太守,为何不见子瑾上言来?”
嗯?
以丞相之智,为何还要明知故问呢?
闻言,郑璞昂
讶然。
微愣了下,才反应过来,拱手作答,“回丞相,我常年领军在外征伐,不明施政牧民之事,亦不知其他僚佐优劣贤良,是故不敢妄言。”
“嗯......”
丞相听罢,略微一记鼻音。
也不置可否,阖目思绪片刻,却又催声道,“虽不明他
优劣,但子瑾出仕多年,亦对其他僚佐不陌生。可试言之,且推举一
吧。”
呃~~~
此次,郑璞愕然。
他不知道为何丞相坚持让他推举。
亦更不明了,难道他无有私心、想置身事外,丞相看不出来吗?
而丞相见他作楞不语,不由眉目舒展了下,摆了摆手,宽慰道,“子瑾安心言之,我权作参详,不必多虑。嗯,今众僚佐所推举有三,想必子瑾是知道的。且说说,此三
何者更适合?抑或者别有他选?”
若仅是作参详,我倒可直言之。
“诺。”
再度拱手而应,郑璞略作思绪,便徐徐回道,“回丞相,璞窃以为,湟水河谷之内种羌部落众多,皆异动难安之辈;且西海乃烧当种羌的栖息地,是时正为我大汉附庸,领郡之
若不德高望重,若不断事公允,方可长治久安。是故,璞以为,众僚佐所举者,当以廖将军最优。不过,若是不拘泥于此三者,璞以为薛茂长可任之。”
“薛茂长?”
顿时,丞相眼眸中闪过一缕异色。
复述了一句罢,便轻轻捋胡自作思虑。
薛茂长,乃是薛永。
豫州沛国相县
。其父薛兰,曾任职兖州别驾,是温侯吕布的麾下将领,但驻扎在钜野时,被曹
所攻杀。
因而,丧父后的他便跟随着先帝刘备。
也算是元从,资历与魏延、陈到等
差不多。
他以往曾经领兵为将率,今天子刘禅即位后,便转为牧民。
如昔
丞相为了彰显大汉对凉州士庶的恩义而善待游楚,将之居家迁
蜀地,授予的蜀郡太守,便是继任了薛永的职位。
也就是说,郑璞所举的,算是弥补了没有
推举元从系的空白。
而且薛永
颇为宽和,断事公允,能让黎庶思慕朝廷恩义,也算是良选了。
自然,缺点也不是没有。
他军事才能并不佳。
西平郡乃是边郡,不乏战事。若是以他为太守,就必须再配一知兵的长史辅佐;亦或者是让一名将军领军驻扎在当地,守戎镇边。
此便是郑璞推举巧妙之处了。
既然涉及到丝路贸易,各方都想占之,不若将此地的权力分成两个。
以对大汉忠心度最高的元从为太守,领大权,保障西平郡的安稳;再以
镇的方式,从其他三个派系中挑选守戎之将,将利益平均分润。
“子瑾所举缘由,我知矣。”
少时,丞相欣慰的点了点
,又微微叹了
气,“然而,茂长年岁有些高了。他追随先帝时
颇久,亦劳苦多矣。若用之,恐他
讽朝廷无有恤老臣之仁。”
“丞相所言,恕璞不以为然。”
郑璞露齿一笑,说道,“璞在蜀地时,便听闻士庶有赞,声称薛茂长之子薛夷甫,咸有父风,可为其后。”
其子薛齐?
这是打算他
以子承父职,让薛永为家门计悉心任职?
呵,果然。
筹画之道涉猎极广,不止于军争。
或许,此便是他没有参与推举西平太守
选,一心想置身事外的缘由罢。
不由,丞相瞬息间心念百碾,也轻轻颔首,“嗯,太守
选我再作斟酌,多与他
议之。子瑾之军在陇右,不可久离,且归去吧。”
“诺。璞告退。”
闻言,郑璞便连忙起身作别。
待出了别署,跨上战马一直追上了先行的张苞,他都没有想明白丞相寻他的用意。
丞相不可能无缘无故让他推举太守
选。
但若是想看他有无私心,也说不通。他不声援益州士
所举之
,本来就是无意谋私利的心迹体现。
难道真的仅是想让他参详一二?
然而诸多朝中重臣在汉中与陇右之地,他们任职更久、更熟悉其他僚佐的优劣,何必寻我来参详?
甚奇焉!
百思弗解的郑璞,索
也不想了。
反正,他只想领军征伐,也止于领军,至于其他事
,丞相说是参详就是参详吧。
而他不知道的是,丞相
中的参详,明着的是西平太守
选,实则是想“参详”他是否善于权术的制衡。
赵云的故去,让丞相倏然发现,自己已经是习惯生离死别
间无奈的年纪了。
先帝有云“
五十不称夭。”
他已经过了五十,也一路看着,曾经的同僚有许多未满五十便凋零。尤其是近期,他又开始出现了如南征前的胃气不平、食欲不振的症状。
但北伐才刚开始四年。
虽然军争战果斐然,但是对比他岁数而言,还是太慢了。
北伐功未竟,先帝愿未全。
赵云临终前还能谓他“一切丞相劳之”,而他若是到了“先走一步”时,又能谓之谁?
时不我待,后当有继。
此便是丞相想参详郑璞的缘由。
结果,也颇令他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