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洗耳恭听的罗含,刹那间,如遭雷击。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老
霍然抬起
。
杜英的声音犹然还在回
。
为天地立心,而今这一片天地,到底是谁说了算,典午朝廷、满地的胡
,还是一个个世家?
这天地,缺少了自己的本心,一颗屏护万民、不公不私的本心。
这曾经诞生过秦汉这种强国,四方万夷无不拜服的天地,不应该有无休无止的杀戮。
是苍天变了心。
那么就得把苍天的心,变回来。
用凡
的力量,用凡
的学问,去影响每一个
,那么自然就能够改变一整个时代的风貌。
正是天地改变,重归太平,才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罗含的心中,显然第一句就已经足够让他感悟很多。
而其余
,亦然如此。
天地苍生,往圣今
。
为改变和拯救这些而读书,看上去目标很是宏大,但是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他们当初的志向?
只可惜多年风风雨雨,磨平了棱角,也磨灭了雄心。
“好,好!”罗含抚掌说道,“盟主之言,发
省,发
省啊!”
“盟主能有为万世开太平之心,此为关中百姓之幸也。”郗超亦然站起来说道,有些感慨的说道,“郗某早年也曾立志整理天下文史,挽救古
书籍于兵火之中,然此时惶然回首,又何曾真的做到为往圣继绝学?当年的一份赤忱,而今都寻觅不到了。”
袁宏和梁惮等
,亦是露出如此神色。
都是读书
,谁年轻的时候还没有发下几个宏愿?
结果到
来发现,这件事或许并没有那么难,可是自己就是没有能够做到。
杜英谦虚的说道:“昨
祭酒曾请余为关中书院之开办提笔写下一句话,能够警醒今
、告诫后
。
余思来想去,似也只有此一言,能够阐明余之本心,能够阐明关中书院教书育
之本心,亦能阐明我关中子弟渴望太平之本心。”
“善!”郗超率先点
称赞,“关中书院若是真可培养出盟主所言之
才,则千秋万世,想来亦会称颂。”
说话之间,郗超一直在注视着杜英。
如果说之前他对于杜英只是重视的话,那么现在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拉拢的
,无论是他的手腕还是思想,都让郗超耳目一新。
相比之下,仍然在任用世家并且从中寻求到一种平衡的桓温,看上去好像风险更大了一些。
世家制度现在已经严重的限制了郗超的进身之路,正是因为他不想在江左对王谢子弟卑躬屈膝,所以才会以江左世家子弟的身份投靠桓温,并且变成反对世家的急先锋。
可是天下之大,同道中
却寥寥无几。
今
见到杜英,郗超刹那间有一种感觉,世家制度的桎梏,似乎真的有可能从他这里打开。
可是郗家又应该如何结好杜英,表达出来自己的善意呢?
利益显然是不够的,能够给杜英利益的
太多了,现在甚至大家都在争着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换取关中盟的支持。
那姻亲?
郗家能在郗鉴去世之后仍然屹立于东南世家之林,并不是因为郗愔和郗昙这两个求神拜佛、无心于官场的兄弟支撑起来的,而是靠着郗家和王家的联姻。
郗家长
郗璿是王羲之的夫
,因此王家才会对郗家多有提携,外
看郗家也是将其当做王家的附庸。
这也是郗超一直不满而想要打
的尴尬处境。
可惜堂妹才十岁,小了点儿,家中又有让其和王家继续联姻以巩固关系的意图······
郗家上下,毕竟不可能和自己完全同心,这也是世家不把
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传统。
郗超一时皱眉,发现自己陷
了想要结
和拉拢杜英,却又无从下手的地步。
更何况就算是家中还有别的表亲适合联姻,且看看杜英身后的谢才
,名动江左的
物,郗家谁能够胜得过?
只是不知道谢家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
难道真的默许了,然后打算和王家翻脸?
郗超突然想通了什么,假如谢家敢和王家翻脸,那我郗家为什么不可以?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当然也得建立在杜英本身足够强大的基础上。
这个家伙,能够在短时间内走到这一步么?
“此言当勒石为记,告慰先贤、告诫后
。”袁宏也开
说道。
这个一向喜欢抬杠的家伙,脸上少有的正经。
实际上他现在正在做的,就有搜集旧有书籍,想要重新编撰一本《汉书》,名之为《后汉纪》,此次北上,也的确趁机搜集到了不少孤本。
杜英刚刚一句“为往圣继绝学”,一下子戳中了袁宏的心坎,让他收起来一贯的恃才傲物。
他的恃才傲物只限于对那些自己看不起或者看不起自己的
。
杜英,在这一刻,显然已经被袁宏排出了这个名单,甚至袁宏愿意引为知己。
若不是杜英在各方势力中间摇摆不定,让袁宏作为东南世家的代表,还是得谨慎行事,恐怕他都会忍不住直接拉着杜英的袖子,和杜盟主探讨探讨。
归根结底,袁宏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幕僚或者谋士,而是一个高傲而又虔诚的文史学家。
杜英点
,欣然接纳了众
的建议,又看向谢道韫:“还请谢掾史提笔,写下此言,请祭酒勒石,为后
所观。”
罗含拱了拱手,如果说原来的他还觉得对上杜英的时候需要摆出来长辈的架子,那么现在,他更愿意以一个书院祭酒的身份向盟主见礼。
谢道韫此时才恍惚回过神来。
没想到昨
杜英所说的,竟然是这样的句子。

的第六感告诉她,这四句话,虽然不是诗词,但是依旧会流传千古。
杜英的本心,杜英现在所做这些事的目的,都已经蕴含在其中。
罗更生已经在罗含的吩咐下磨好了墨。
谢道韫
吸一
气,走过去,一笔一划的写下杜英所说的四句话。
用的楷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楷书流传并且发展壮大的时期,这种为字楷模的书法形式,最适合于公文的书写,因此也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谢道韫的书法,本来在江左就小有名气,此时心中激
之下,写下来的字,严整之中又带少许灵动飘逸,虽然没有那么工整,但是看着反倒是更舒服一些。
或许正合适用“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