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这就是一条府河分隔会稽、山
两县,一城两县的绍兴了,想不到鞑子占领杭州后,近在咫尺的绍兴城居然还能如此繁华。”
府河水巷上,乌蓬船内,台州陈函辉的公子不由的感叹。
“其实绍兴早就已经是
心惶惶了,鞑子委任原通判张愫为知府,狗贼下剃发令,
迫甚严,称留
不留发,留发不留
。绍兴士民激愤,于公等也早就在谋划起兵。如今鲁王即位,派兄台来绍联络指挥,真及时雨也。”
同样生员装束的却是原分守宁绍台于颍之子,清军占领杭州后,迅速派了一支前锋随杭州投降明军渡过钱塘江进
绍兴,通判张愫推官陶达
山
知县彭万里等纷纷投降,并赴杭州拜见虏帅。
归来后便开始催征钱粮、征拉壮丁,又
近百姓剃发。
“弟来绍前,鲁王曾召见,说于公进士出身,历任工部主事,以员外郎差督南中河道,开邳州以下黄河五十里,筑堤百里,解多年水患,以功升郎中。再升顺德知府,招抚流贼不遗途力,保一方安宁,再升西安知府,后因招抚流贼而被弹贬职·····”
陈锡宁来前也是做过功课的,对于颍的履历记的很清楚,“崇祯末年起复为绍兴知府,治越水利有功,升本省督粮道,有功,改分守宁绍台道。弘光蒙尘后,于公乃与左都御史刘公等一起拥立潞王在杭监国,马士英护太后至杭,于公乃泣血上书请斩马士英以安天下,然潞王被陈洪范等
贼蒙骗降贼。”
于翰叹气。
“若当初潞王能听我父之请,斩杀马士英、陈洪范这等
贼,或许事也不至如此。”
于颍请斩马士英,潞王不纳,反而仍令马士英为首辅,然后马士英立即就让于颍回绍兴募兵为由,将他赶出杭州了。
于颍刚到绍兴,结果杭州潞王就投降了。
于颍愤慨,清军已至,只得退
云门山中谋划,他四处联络,想不到此时台州的鲁王却突然派
找上门来了。
云门山中。
于颍在这里已经号召了不少跟随者。
“监国诏令,于公接旨!”
满
花白的于颍激动的换上了红色官袍,郑重的跪拜接旨。
山中条件虽简陋,却也还坚持摆案焚香。
“···晋于颍浙江按察使代行巡抚事,加右佥都御史!”
诏书由内阁大学士宋之普亲自起
,对于颍的出身和功绩,尤其是忠心都大加褒赞,最后给予了晋级。
由分巡宁绍台道晋升为浙江按察使,并代行巡抚事。
大明制度,朝廷是内阁、六部,地方则是省府县,省是通称,正式全称是承宣布政使司,有三驾马车,分别是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分管一省的民政、司法、军事等。
虽说到明中后期后,巡抚、总督成为常派,但督抚仍不是正式官职。
在三司和府之间,大明还设立了许多道,道比较特殊,有分守道、分巡道、督粮道、兵备道等各种,但不像省和府州这种较固定的行政区划,而是专一任务的专区。
比如分守道就是布政司派出的下属机构,分巡道则是按察司派出机构,一般也都是巡视地方、监督民政税收钱粮等,兵备道则还负责军务
练粮饷等。
晋身正三品的按察使,这绝对是高升,更何况,鲁监国还给了一个更大的权力,那就是代行巡抚事。
没直接任命为巡抚,但代行巡抚事,实权给了,还加了右佥都御史这样的宪衔,可以更名正言顺的方便管理全省的官员。
于颍接下圣旨,大感欣慰。
潞王不愿做监国,被硬架上监国之位后,仅五天就怕死投降了。
而鲁王却能拒绝鞑虏招降,在这关键之时,临危受命,主动站出来即位监国,并且没有南巡,而是一边积极的亲自去联络浙东的驻军,一面又派
去联络各地军民举事,这种勇气和果决,让这位履历丰富的大臣觉得苍天开眼了。
“殿下说,他很快就会北上来绍,在他来之前,绍兴就全权委托给于公了。”
“殿下是何打算?要召兵来绍与鞑虏
兵,甚至夺回杭州吗?”
陈锡宁来前被耳提面命,他请于颍单独谈话。
“殿下说如今鞑虏势大,兵锋正锐,此时非要说夺回杭州,收复两京有些不切实际。当务之急,是要稳住阵脚,安定
心。眼下天气炎热,鞑虏不耐气候,眼下也并无意大军继续全面南下,所以殿下亲自去各地见驻军将领,招募兵马,也请于公这里能够联络义士,夺回府城。”
“到时沿钱塘江建立江防,不让鞑子过江,先划江拒敌。”
自弘光被俘,潞王投降后,如今整个长江以南都是
心惶惶,无数官将投降,各地都是一片混
,
心动
。
朱以海还是期望能够先把这东南的
心稳定下来,至于说跟鞑子打仗,肯定是要打的,但如何打也有讲究,不可能直接就跑去杭州城下集结会师,强攻杭州。而是要趁清军还没机会,或说战略误判没打算南下时,先把动
的各地安定下来,把那些投降派给或砍或抓。
大明的这面旗子必须得继续立起来。
虽然现在有许多软骨
投降,但也还有许多如于颍这样的大臣愿意坚持抗清。
“殿下现在何处?”
“估计此时应当已经在宁波定海了。”
于颍叫来了自己的子侄、门生们,传达监国旨意。
“如今我们有了监国的指挥,便有了主心骨了。现在殿下要力挽狂澜,我们也不能再躲在这山中,是时候该出击了。”
“于公,我们该怎么做?”
“陈公子带来了殿下的旨意,殿下让我们在绍兴各地起事,号召民众,把鞑子任命的伪官给擒斩,重新夺回各城,再次立起我大明的
月旗!”
“于公,算我刘大刀一个,我这就回城里鼓动。”
刘大刀本名刘翼明字光世,是山
城里有名的豪杰,家境殷富,勇武绝伦,擅使一
大刀,因此
称刘大刀。
于颍做绍兴知府时,福王在南京称帝,于颍运输粮食去南京,刘大刀便自告奋勇与余姚的邵应斗、萧山朱伯玉等好友一起护送,他平时
游甚广,跟会稽武状元刘穆、山
游侠郑遵谦是生死之
。
先前于颍退到云门山中,就主动的联络刘大刀,刘大刀也十分爽快的表示愿意跟随反清复明。
此时更是第一个站出来。
“好,便请光世贤侄回城为内应,我们里应外合。”于颍等也早就在密谋起事,现在有鲁王使者带来旨意,便打算提前举事。
刘大刀拱手,“我这便回会城,明
我在山
城中,让郑遵谦在会稽城中,我们同时举事,于公与刘大哥在城外准备接应。”
“刘兄,请让小弟同行。”陈锡宁拜请。
于翰也请求一同
城谋划。
“我刘大刀就喜欢这样爽快的弟兄,好,同行。”
·····
次
一早,山
城南水神祠前,刘大刀手持他那醒目大刀,额
系着红巾,慷慨激昂的当众演说。
周围引来一大群市民百姓。
锣鼓声声,百姓们都被吸引过来。
县衙捕
提着铁尺带着帮闲过来,“怎么回事,都聚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