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典,令
叹为观止。转
藏前置石香炉一座,高约6尺,分炉斗、炉身、炉座三层。炉身透雕流云,炉座束腰部分浮雕“唐三藏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右面雕刻“孙悟空三打白骨
”,左面雕刻“巧过火焰山”,正面一组刻的是“取经归来”。设计独到,雕镂
巧,有极强的立体感。转
经藏周围的四根大柱,各悬泥塑神龙一条,龙身长约21尺,遍体金甲耀目,筋骨突露,造型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怒目而视;有的引颈长鸣,气势
;有的龇牙咧嘴,奋击长空。宛如活龙再现,大有离柱腾飞之势。
罗汉殿是报恩寺里第三进院落里南北两侧的回廊。东起华严殿、大悲殿,西至万佛阁,轴线两侧以34间回廊围绕起来,构成廊屋周匝的总体布局。北回廊与大悲殿在一个水平面上,南回廊与华严殿在一个水平面上。二廊建立在石砌台基上,面宽17间计约9丈,进
两间计约15尺,面积约1458平方尺。为五檩木架,穿斗式梁架结构,单檐悬山式建筑。廊的左、右、后三面以竹编泥墙封护。塑像和壁画装饰
美,回廊宽敞明亮,檐下柱额间安置雕花雀替,额枋上均绘有绚丽的建筑彩画。
万佛阁建在罗汉殿的尽
,在报恩寺中轴线上的末端,高72尺,三重檐,五开间计74尺,进
三间51尺。总面积约为3800平方尺。在这座装饰华丽、巍峨雄壮的阁楼,斗拱的花样和出跳极其讲究。拾级
阁,万佛阁底楼长长的佛坛正中彩塑如来佛祖讲经说法像一尊。莲台通高约17尺,左右的“十大弟子”两手合掌,侍立两旁。造型生动,姿态各异,有的笑容可掬,慈祥亲切;有的怒目而视,威严凶猛;有的合眸默思,
谋远虑。因
格年龄的不同,神态各不一致,多数平易近
,个别不怒自威。个个形神
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如来佛祖像前面两侧,竖立着王玺和王鉴的塑像。这两尊造像高约9尺,
戴官帽,身着官服,五官端正,神
虔诚,两手抱拳,聆听传经。正所谓修佛之
清心寡欲,王鉴此举意在向皇帝表丹诚,以显示王家忠君
国,一心向佛,绝无半点谋逆之心。世
在拜佛时,在佛祖像前面两侧的王玺父子也能一并被跪拜,沾沾佛祖福荫,永享
间香火。王鉴还特意请匠
在殿中雕刻了一座设计
巧、造型独特的石雕香炉,高约6尺,分六层以上镂空透雕的作法制成。香炉上雕刻有手持各种器乐的乐伎,有千层百瓣的花卉,有生动嬉戏的群狮,还有张牙舞爪的云龙,无不各尽其妙。
万佛阁底楼右侧有一楼梯,可扶梯而上,到达楼座。楼的后部神龛上供有七尊木雕佛像,佛经上称它们为“七佛”,即释迦牟尼还未成佛之前就已有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即为过去在娑婆世界渡众的“七佛”。阁内除佛像外,楼上楼下的27平方丈的满墙壁画
美绝伦,妙笔生花,栩栩如生,画面上有身材高大、
态肃穆的帝王君主;有手捧贡品、端庄秀丽的天神玉
;有体形彪悍、面目狰狞的天王力士;还有双手合十、神
谦恭的寺庙僧侣。各种
物画像高达9尺,高低错落,左右顾盼,周围衬以流云仙气,与阁内供奉的金身佛像有如众星拱月,前后呼应,动静相衬,生动地构成了一幅庄严的护法图。这些壁画,融合佛家和道家之
髓,构图生动,笔法
炼,线条流畅,色泽艳丽,穷工极态,出神
化。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九月初,王玺、王鉴两代
共历经二十载春秋,报恩寺修建工程全部竣工。报恩寺金碧辉蜚,琉璃光耀,使原本的荒芜之地化为宝坊,成为龙州自开设以来,时至今
的龙安府都未尝有过的名刹。
王鉴毕恭毕敬地将报恩寺已落成并愿意无偿捐献给国家的消息,报告给龙安府知府刘良寀。刘良寀欣喜地将这个好消息层层上报,当今皇帝朱祁镇看到奏疏,得知了这个
况。朱祁镇清楚王玺、王鉴父子最开始修建的并非寺庙,而是形势所迫才改建成的寺庙,并没有做任何御笔朱批。朱祁镇自有他的一番考量,若是他大肆朱批嘉奖王鉴,便是告知天下僭越无罪、谋逆有理,于朝廷的中央集权统治极为不利。现在改土归流的目的已然达到,他不想再引起其他曾经的地方土司不满,从而再生祸
,他选择了将此事置于不闻不问之列。
尽管朝廷置若罔闻,但龙安府的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王玺、王鉴父子为了修建报恩寺,两代
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为自己置田买地,没有为自己修建奢华豪宅,而是散尽田产家资并多方募集资金,倾其所有修建了这样一座宏伟壮观的报恩寺,还无偿地捐给国家,捐给百姓,捐给天下
。王鉴坚持每
亲自带领家眷烧香跪拜,
复一
,年复一年,诵经祈祷、祝延圣寿、报答皇恩,为大明盛世祝祷,为天下百姓祈福,祈愿大明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王玺、王鉴父子为官两袖清风,传承着知恩、感恩、报恩的美德,潜心修佛,以佛教思想教化边民,稳定边陲,为曾经的龙州、现在的龙安府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
碑。王鉴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和表扬,但龙安府百姓们对他们父子俩的称赞,让他感觉比朝廷任何嘉奖和表扬都来得更加实在,更加暖心。
修建完报恩寺并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王鉴终于完成了王玺的遗愿,心有所安。但王鉴的心里还是空落落的,他还没有等到辛夷回来。和辛夷断了联系已经许多年,王鉴不知道辛夷现在究竟怎么样了?是否还活在这个世上?还能不能回来?
岁月磨
,让思念愈发
沉。那些对辛夷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而是幻化成绵延的墨迹,晕染开来,烙成心尖上的泪痕。
王鉴不知道的是,辛夷当初留下那封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她不会再回来。
辛夷一直自愧是个有罪之
,自责是她的存在才导致这些悲剧的发生,她无颜面对王鉴,面对王家。与此同时,辛夷担心王鉴因痛失至亲,受不了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辛夷便在信里告诉王鉴,待报恩寺彻底完工之
,就是他们兄妹再见之时,借以此法激励王鉴重新振作起来,完成王玺的遗志。
就在辛夷云游四方的途中,辛夷无意中偶遇了一位同样云游四方的故
。那故
恰是无妄法师。无妄法师
知,当初正是他为了报答薛忠义的恩
,也为了报王家害死朱檀儿之仇,与薛忠义联手设计陷害王玺一家,造成了一系列恶果,枉送了那么多条无辜的
命。无妄法师自感罪孽
重,主动辞去黄龙寺主持,从此四海云游,虔心忏悔,渡
渡己。
辛夷与无妄法师相遇的那一刻,彼此打了一个合十的手印,默默给了对方一个微笑,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不再是红尘中
,而是空门中苦修的行者,在历尽
世间的
恨
仇、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之后,选择放下一切,全身心地皈依我佛,苦行修法。
辛夷的内心从未如此平静,她确信一心向佛的她,再也不会纠结于过往。一切都已过去,只有放下,才能重生。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辜月,寒冬料峭,一名身着三宝领海青的尼姑整肃庄严地来到报恩寺的经幢前。
报恩寺里刚来不久的年轻小和尚,正在附近清扫落叶,知道蟠龙坝附近并没有尼姑庵,见到眼前的尼姑自是有些奇怪,以为她是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忙问道:“请问这位师太前来鄙寺有何贵
呢?”
这名尼姑不是别
,正是已出家的辛夷。
辛夷礼貌地对小和尚说道:“贫尼法号‘绝心’,云游四海路过此地,见到这座宏伟的报恩寺,难免驻足欣赏一番,打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