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网 > 生命邀约 > 二十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词(六)

二十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词(六)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www.ddxsw.org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此篇接第十七章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词(五)

解读这首《踏莎行》的第二条路径是——与无关。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第二条路径是:这首词是秦观向朋友表达心迹之作。在经历了赵君锡事件之后,秦观毕竟连累了苏氏兄弟,苏轼虽然不说什么,但两的关系开始有些微妙起来。其他的朋友们也多站自苏轼一边,对秦观颇有微词。如在黄庭坚与秦观的通信中,敏感的秦观显然察觉到了这种尴尬的局面。秦观也是有苦说不出呀。虽然是无心之失,但错得实在太愚蠢了!于是,朋友间的通信,一封封叠加着怨气,所谓“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便是指词而言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在写作手法上叫做“以景结”,好处就是言尽而意不尽,但因为“意不尽”就很难考实了,只能各有各的理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投寄书信的典故(分别见于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和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北归无望,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问的书信,触动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每一封信来,词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一个“恨”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

整首词虚实结合、含蓄幽隐,韵凄苦哀怨,催泪下。苏轼与秦观“同升而并黜”,于贬谪之感体会尤,故独赏其“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之句,曾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何赎”,并将二句书于扇面,永志不忘。王国维则赏其“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以为凄厉挚,并将其作为“有我之境”的代表。

历代酷“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词的很多,他们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有说这是秦观自悔不该离乡仕,更不该介党争,也有说这是秦观因自己忠而见疑、信而受谤,于是呼天抢地,穷诘究竟······说法还有许多,而确切的答案也许在公众话语里永远也无法为所知了,但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是诗歌语言所营造出的歧义空间的魅力所在。

无论歧义空间的范围有多大,反观这首《踏莎行》,绪上是悲怆而近乎绝望的,这是可以肯定的。这样的悲哀在很大程度上是格使然;与苏轼、黄庭坚相比,秦观是三中年岁最小的一个,可是,却是最早去世的一个。

这样的描述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容若的影子,也难怪容若秦观其其词,把他引为隔世知己了。但是,秦观的悲哀不同于容若的富贵闲愁,他的经历也不同于苏轼和黄庭坚,他的生活似乎永远在低谷里徘徊。有说秦观早年科举失利,便颓丧得几乎无以自拔,可见其格的敏感和脆弱,殊不知那场科举秦观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参加——他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坐了牢,这个牢还是皇帝的诏狱,可见事态的严重。好容易出诏狱后,已经倾家产,只能求亲告友,想谋一个教书先生的工作。自此之后,无论官场还是生,秦观几乎永远都在底层,也永远都在经受波折,即便在死后,也因为党争的牵累,名列元祐党碑,书被禁、版被毁,子孙不得仕。秦观这一生,唯一的顶点就是他的词(这甚至让他凌驾于苏轼之上,因为苏轼以诗词,在当时过于前卫,并不被太多的接受),而最有自信的生活便只是在歌楼酒肆之间、黛眉红袖之侧。

今天如果有去郴州,可以在苏仙岭上看到一块大石碑,碑上是秦观的这首《踏莎行》,还有苏轼的跋,由米芾题写,因而得名“三绝碑”。一块小小的石碑或许没有什么看,可看的是石碑背后的这些故事。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重生八零带家致富 夜少心尖儿是满级大佬 金丝雀她成了娱乐圈顶流 穿到自己书中当女主 谈恋爱是奢侈品 变身:我重生成北极狼 三国之每年一个新身份 修仙混穿,想谈恋爱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