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走还是在这里喝?”
伊丽莎白-威兹曼愣了愣,“带走。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她刚刚观看完“
疯了”的晚场放映,此时已经是
夜十点半了,她必须赶回去,把影评撰写出来才行。
作为“纽约时报”的撰稿影评
,她必须保持冷静和客观,对电影做出评价。可是,下午观看完“
疯了”的首映式之后,她的思绪就始终处于混
之中,无法理清一个清晰的思路。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似乎无比简单,但细细回味起来,却又无比复杂,那些琐碎的细节赋予了电影一种独特的质感,让
联想起了“和莎莫的500天”、“蓝色
节”这两部电影。但就伊丽莎白个
来说,她更加喜欢“
疯了”。
只是,她也不太确定,是因为这部电影唤醒了她对上一段感
的回忆,还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一切着实太过真实,模糊了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让她的判断失去了标准。虽然她是一名影评
,但她首先是一个正常的普通
。
她试图镇定下来,剥离自己的
感,撰写影评,但汹涌的思绪却根本停不下来,只要稍稍安静一会,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电影里的片段,支离
碎的片段,并不完整,那猛烈的
绪却让
喘不过气来。
在酒店房间里闷了三个小时的结果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这种感觉并不稀,不少经典电影都可以带来如此震撼的回响,这也是电影最大的魅力之一,呼唤思想共鸣、引发思想风
,当年她第一次观看“2001太空漫游”的时候,愣了足足三分钟没有回过来,回去之后翻来覆去地思考了一个星期,后来又把这部电影看了六遍,明明看懂了,但
脑的反思却根本停不下来。
想到这里,伊丽莎白露出了一抹荒谬的笑容,她居然把“
疯了”拿来和“2001太空漫游”相比较,真是太荒唐了。但事实就是,她确实是无法安静下来。于是,她就再次来到了电影院,准备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
下午的那一场,门票很快就销售一空了,她只能吃过晚饭之后,等待晚上的第三场。
五分钟前,观影刚刚结束,胸腔里回
的那种苦涩和空虚却依旧没有得到太多的缓解,不过,思绪总算是稍稍理清了过来,毕竟这不是一部烧脑的电影。准确来说,这是一部简单得犹如一件白色衬衫的电影,但它确确实实打动了她。
好久了,真的已经好久了,上一次让她产生如此错杂思绪的电影还是……“断背山”。对,是“断背山”。当然,“
疯了”的完成度没有“断背山”那么高,但这两部电影有一点都是一样的,太过美好,却也太过残酷。
她应该怎么撰写影评呢?
“这是雅各布的错,我告诉你,就是因为他
得不够
刻!否则他就应该过去伦敦!他就应该抛弃洛杉矶的所有一切,到伦敦去!”
“才不是这样的!如果雅各布
得不够
,他会主动给安娜打电话吗?他会因为安娜的一句话就飞过去伦敦吗?”
“那他为什么不愿意过去?最开始就是安娜告白的,他就是一个没有
喜欢的宅男,所以迫不及待地就点
答应了。他的
从来都没有安娜那么
刻!”
“你没有注意看电影,你没有注意看!”
“我哪里没有注意看了?我说的都是事实!”
“不,你没有听到雅各布后来的对话,他努力了,他曾经多次飞往伦敦,他和安娜一起申请签证,一起试图寻找发展的可能,但他们都失败了!雅各布的努力,从来就不比安娜少!”
“那么他为什么不过去伦敦?”
……
咖啡屋走进来了一对
侣,
生和男生争执了起来。显然,
生是为安娜打抱不平的那一方。
伊丽莎白嘴角的笑容不由微微上扬了起来,这就是她喜欢电影的原因——它总是可以在
和
之间构建起沟通的桥梁,将那些现实的、超现实的、艺术的故事经过加工,然后成为
们探索
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媒介。
是啊,雅各布为什么不过去伦敦呢?
伊丽莎白也不由问了自己这个问题,又或者更进一步,“是啊,我当初为什么不愿意从曼哈顿搬到布鲁克林呢?”
就好像“鱿鱼和鲸”这部电影一般。其实距离和时间从来都不是
最大的敌
,只是我们寻找不到答案,于是把责任推给了彼此,把过错推给了距离和时间,然后心安理得地继续生活下去。
即使不是洛杉矶和伦敦,仅仅只是曼哈顿到布鲁克林的距离,一样可以把两个
撕扯开来,甚至把一个家庭拆散得分崩离析。
她忽然就明白了,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部电影,就好像刚才那对
侣的争执一般,因为他们和导演一样,都在询问着自己同样一个问题;也因为他们和雅各布、安娜一样,都在茫然若失。
“
士?”
伊丽莎白听到了呼唤声,抬起
来,接过了她的咖啡,但是并没有离开咖啡屋,而是径直走到了旁边的座位,掏出了自己的笔记本,开始快速敲打起来。
“这是一部令
心碎绝望又令
不释手的电影。”
当敲打完这第一行字的时候,伊丽莎白有那么一瞬间的出,脑海里再次浮现出最后一个镜
里雅各布的眼,舌尖泛起了一
苦涩,长长吐出一
气,然后手指就在键盘上快速地敲打起来。
“德雷克-多雷穆斯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简单到容不下多余的角色:
美国青年雅各布和英国留学生安娜坠
了
河,但却因为安娜违反了签证停留协议,被遣返回去伦敦,拒绝再次
境,两个轰轰烈烈地
上的年轻
侣,却不得不生活在大西洋的两岸,试图找到一条重新回到过去的道路。
整部电影的镜
无比温柔、无比敏感、又无比脆弱地停留在这两个年轻
的身上,构建起了一个世界。无疑,这是一个十分个
、十分自我、十分小资的故事,小小的剧本架构里几乎容不下太多的社会重量,完全落脚于两个年轻
的
生活里。
所以,当
们听到这个故事时,往往很容易就会做出直觉的判断——
为什么雅各布不能到伦敦去呢,然后他和安娜在伦敦开启新生活?又或者,为什么两个
不能结婚呢,然后通过结婚签证重新团聚?再或者,为什么两个
不能到另外一个国度,开启新生活呢?还是说,两个
不能就此结束,解放对方,也解放自己?
事
似乎很简单,有着无数种解决办法,寻找到了任何一种办法,结局走向都可能截然不同。但,’
疯了’就是借助着这一系列的’为什么’,探讨了一个归属感的问题。
们到底为什么会
上一个
?我们到底
上的是那个
,还是那个
出现的时间、地点,以及那个瞬间的感觉。
们始终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最为特别的’那个
’,苦苦寻觅,但也许,这样的’那个
’从来就不存在。
生活的周围充斥着千千万万的’一个
’,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一个
恰巧出现了,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于是就会认为这就是’那个
’,于是,飞蛾扑火地
上了。
可事实上,特别的不是’一个
’,而是时间、地点和感觉,让’一个
’成为了’那个
’。那是不是意味着,在另外一个时间、地点和感觉出现的时候,另外’一个
’也可以成为’那个
’?
在记忆
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