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网 > 欧皇崛起 > 第757章 疯狂大采购(下)

第757章 疯狂大采购(下)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www.ddxsw.org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就在孔泰大肆收购油桐、漆树和毛竹的种子的同时,另一个懂汉话的副使斯康达也没闲着。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虽然因为能力不及孔泰,没有负责和大明官员的接触,但斯康达的汉话水平还是足够的。在两广总督衙门的衙役的帮助下,斯康达也负责了部分采购业务。

斯康达负责的第一项采购业务是小麦,马林早就知道,大明朝的小麦品种,比当下欧洲的品种要好。当然,不是说好吃程度,而是指生长速度。

欧洲小麦太坑爹,要整整生长一年。而大明的冬小麦,是和水稻作的,一般只要半年左右。所以,马林看重的,是大明小麦的生长速度。

在未来,马林打算在北美南部亚热带气候区,和大明长江流域一样,推行稻麦种制度。这样,粮食的产量就更恐怖了,也能养活更多居民。

只不过,在这个年代,廣東地区是不种植小麦的。即使到了后世,也只有廣東北部山区,才有少量种植冬小麦的。毕竟,两广地区主要是种植水稻的。所以,在广州想要获得小麦种子,还真有点麻烦。

但是,好在大明朝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国度。因为大明官员是全国流动的,所以,难免有大量北方的官员,被调往两广地区当官。而北方习惯吃面食,故而,就形成了一个市场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虽然量未必很大,但却很重要。因为,需求小麦的,是那些北方调来的官老爷啊……

要是平民百姓,即使有需求也没理会——尼玛,到了南方就得吃米,想吃面食?滚一边去……

但是,那些大老爷可不能这么对待。他们要啥,就得有啥。尤其是,那些个需要结那些老爷的商,也会想着法子从北方运面或者小麦过来。

所以,斯康达和孔泰分开之后,立即去广州城的粮铺去打听有没有小麦出售。而且,重点打听产自长江流域的冬小麦。

不过,毕竟是广州,这边出售小麦的实在太少。那些个粮铺,即使照顾北方客户的需求,一般也都是出售面,而不是小麦。很多粮铺,根本就是进的面,而不是进小麦回来磨面。

所以,一连几天,斯康达都没有收获。最后,还是在出身贛西的左布政使沈锐的帮助下,斯康达找到一位出身南直隶北部(大约相当于后世皖北地区淮河以北的地方,明代的南直隶包括后世的苏省和皖省)的习惯吃面食的小官家里,花费20两银子的高价,购买了其从家乡带来的两石未曾磨成面的冬小麦。虽然量少了点,但也算有了。

斯康达的第二项任务,则是收购水稻的种子。当然,不是南方热带地区流行的籼稻,而是北方地区流行的粳稻。比如,东北大米这样的稻米。

前世,马林就是江北,习惯吃软糯的粳米,不太习惯吃南方的籼米。虽然说,籼米中也有香米这样的存在。但总的而言,还是粳米更香软一些。

而且,不管在大明还是在后世,北方吃大米,都更习惯吃粳米,而不是籼米。甚至,作为大明粮仓的苏南地区,也主要产粳米。这是因为,苏湖一带,是京师重要的稻米供应区。通过京杭大运河,漕船把苏湖一带的大米运往京师,供应京师的官员。

但是,京师很多官员,更习惯吃粳米。所以,大明最重要的产粮区,也根据需求,主要种植粳稻。在后世,苏省依然是全国最大的粳稻产区。包括其江南地区和江淮地区,一直是重要的粳米产区。

当然,说这些都是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马林喜欢吃粳米啊……

所以,作为小弟的斯康达,必须为马林寻找粳稻的稻种。然后,移植到北美地区和长江流域气候相似的地方种植,供应给马林食用。

为此,斯康达特地跑去粮铺,采购粳稻的种子……

粳稻的种子倒是不难采购,毕竟,粳米在大明就很受出身长江以北的官员们青睐。所以,粳稻比小麦好买多了。斯康达随便找个粮店,就购买了100石粳稻。

在采购完粳稻后,斯康达还购买了大批两广本地的籼稻的种子。毕竟,马林控制的热带殖民地,不适合粳稻的生长,只适合籼稻生长。而在此之前,马林虽然从印度获得了籼稻的种子,但他不太相信阿三的稻种,于是让斯康达在大明也采购一些优质的籼稻种子。

除此之外,斯康达还采购了大量糯稻的种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林打算以后用糯米酿醋,当然也可以酿酒。此外,还可以打年糕……总之,糯稻的用途也很广。虽然糯米不能当主食,可却用途广泛。而用糯米酿醋,也是重要的用途之一。毕竟,用苹果酿醋,成本有点高,还是用糯米酿醋更划算些。而苹果嘛,还是给直接吃的好……

……

斯康达采购完粮食种子后,终于开始采购别的了……

既然来到大明,不采购丝绸简直就说不过去啊!于是,斯康达借用两广总督衙门的威势,请来了广州城里几家大丝绸供应商,向他们采购生丝,以及部分丝绸面料。

之所以以采购生丝为主,是因为东西方的审美不同。大明认为美的丝绸面料,欧洲未必认同,反之亦然。

所以,解决东西方审美差异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大明采购生丝回去,纺织符合欧洲审美的丝绸布……

眼下,大明的生丝价格非常便宜。市面上,一担生丝(一司马担,重约120斤左右)才50两左右,平均每斤生丝才041两白银的样子,比万历年间05两每斤生丝的价格还要便宜很多。毕竟,万历年间时候,因为白银的大批涌,造成了物价的上涨。而在正德时期,白银尚未大量流,此时大明,物价比万历朝还要低。

斯康达提出大肆采购生丝,但广州的丝绸商们并不太乐意。为啥?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总不能因为斯康达一句话,就把原本打算卖给老客户的生丝卖给他吧?

但这并不是问题,当斯康达提出用每担生丝56两的价格采购后,那些大丝绸商顿时抛弃了节。除了少部分必须优先供给的来较大的客户外,其余客户的优先级,都被排到了斯康达的后面——谁叫斯康达加价一成多呢……

但是,大概因为广州城远离丝绸主产地江浙的原因,加上还没有欧洲过来每年大量采购。所以,广州城尚未形成大规模供应丝绸的气候。斯康达采购的丝绸,其实是抢了本地的份额。

所以,尽管出了高价,斯康达总共也不过采购了900担生丝。就这,还把广州城的生丝一扫而空,导致广州生丝供应短期内出现了严重困难。

当然,这要是搁在明末,就绝不可能了。因为,明末的时候,大明丝绸的供应相当充足。甚至,在明朝嘉靖年间,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湖州等江浙地区,出现了大面积“改稻为桑”的况。因为,种桑养蚕,出售丝绸,利益比卖稻米大多了。一石稻米才半两银子,而一担生丝价格几十两……

在西洋大肆采购大明丝绸之前,虽然种桑养蚕收益也高。但碍于市场有限,还没有愿意大面积改稻为桑。但自从葡萄牙开始在大明大量采购丝绸后,出于经济利益的刺激,江南地区才开始出现了大面积改稻为桑的况。对此,后世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还详细描述了这个况。

不过,马林身为历史系高材生,自然知道《大明王朝1566》所讲的严嵩父子大力推进“改稻为桑”,并不惜毁堤淹田,来强行推动的剧是不符合史实的。

事实上,真正推动江南地区改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校花的全能保安 科学家的空间塔 漫游诸天 霸武神王 天才风暴 有一千个技能的我怎么输 妖怪公寓 庆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