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这个时代的儒家,还处在贵族时代,更贴近孔子时代的儒家。
孔子的儒家,发源自贵族,讲究等级差别,尊崇礼法,代表的是贵族的思想;韩愈的儒家,统治阶级早就从贵族转移到了士大夫阶层,代表的是一个个地主阶层的思想,虽然也讲究等级,却没有那么严格,所以韩愈才能提出“无贵无贱”的主张。
但韩愈论述的师道本身,还是很有道理的。即便贵族之儒家,也倡导有教无类,虽然他们坚持贵族思想,但思想是要更多
支持的,所以儒家是向所有阶层宣扬这种思想,试图让所有阶层都接受这种思想,那么
隶就会默认被贵族盘剥的遭遇,谁让他们出身低贱呢?
另外,这个时代,也不全是贵族的时代。大夏王朝,有中原八郡这样的古老分封制制度,也有江南这样的郡县制制度,太学学子中,既有权贵,也有平民。甚至太学本身,更多是给平民阶层提供了一个上进的渠道,太学中的平民色彩很浓。
因此韩愈的《师说》还是得到了很多学子的支持,他们就认为该无贵无贱,至少在授业解惑方面,不该讲贵贱。另外弟子不必不如师,也是一种现状,总有优秀的弟子超越老师,才能进步,他们这些
英,尤其是出身平民的学生,大多数都超过了他们的老师,因为大多数太学生,都没有一个曾经进
太学的老师。
“学无长幼,达者为先”这种道理,很多
都懂,只是在讲究尊师重道的儒家,很少有
敢公开提出来,刘知易用韩愈的大文章提了出来,引起了很多
的支持,也是自然。
只是没想到,这篇文章却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直接造成了争论,让刘知易的计划,产生了一些变化!
他看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加
争辩后,悄悄溜了出去。
刘知易的目的,此时还没
察觉,但他的行为,很快就传到了儒家高层耳中。
一个儒家弟子,原原本本抄录了《师说》,然后捧着送到了掌院孟曾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