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学术圈子就更是如此了。
数学、物理都有好多分支。
‘小学科’内的知识懂的多一些,放大到数学、物理范围就太广了,‘大学科’内想跨小学科弄懂其他内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
赵奕都能从黄钟
中,听到很多新颖的东西,别说是没研究过粒子数学的学者了,想要听懂黄钟解释的成果,以及思考研究的想法、过程,绝对是个艰巨的挑战。
好在审核结束了。
几个候选
坐在一个饭桌上,不谈什么‘审核轻松不轻松’,气氛也是非常不错的,黄钟等四个
都为下午的院士投票感到紧张,感到有些担忧,但到了这个程度,担忧也是没有用的。
“今年评不上,我就再等几年。”黄钟说道,“反正我刚五十,还有机会。”
实际上,是四十九岁。
其他三个候选
就不一样了,年纪最大的都已经六十七岁,过了‘院士年龄分层的’六十六岁大关,需要六个院士一起提名,才成为了院士增补候选
。
如果错过今年的院士增选,因为未来不可能再有成果,这辈子大概率没希望了。
不过……
其实也没什么值得同
的。
‘院士’,可是国内学者的最高职称,而任何有等级之分的群体,等级
数上呈金字塔形的,大部分的教授终身都没资格参与增选,更别说什么评上院士了,能有资格参与院士评选,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另外,院士
衔不是荣誉证书,年轻的时候评不上院士,年老了以后很难有成果,再去评选院士,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有成果年轻学者的不公平。
这一点上,赵奕很佩服贺明成。
贺明成在学术圈内名气不小,但过了六十岁就没参与过院士增选,知道无力去做出大成就,
脆就不主动做什么了。
当然了。
有的老教授想评个院士,获得一下终身学术研究的肯定,也是很正常的事
,只能说,个
站位不同、想法不同,立场就不一样。
……
下午两点。
数学物理学部正式召开会议,一大堆繁杂的发言、事务处理后,就进
到了院士增选投票流程。
院士增选候选
是不能进
会场的,只能在会场的外间等待。
因为会议要进行两到三个小时,外面等的实在不耐烦,赵奕
脆就到会场四处转转,若不是有增选会议结束,需要亲手给学部委员会提
资料,并
到主席团会议评审的流程,他都想直接回燕华大学了。
会场内。
院士增选投票流程,最初还是代表进行发言。
这次是数学物理学部的主任余培元,他做了长达七千字的长发言,内容差不多就是宣布开始,说明增选工作的重要
,阐述增选工作的意见并强调公平公正的重要
,并做出年度增选的大致报告。
等等。
七千字里有很多内容,听的会场里的
都昏昏欲睡。
好在还是有结尾的。
等学部主任的发言结束,就进
到增选投票的流程,投票是针对每个候选
进行,所有参与的
都会进行投票。
这次参加增选投票的院士有六十四
,每个
可以针对每个候选
,可以进行一次‘不记名投票’。
投票只有‘赞成票’和‘反对票’,因为最终只统计赞成票,参与投票并‘弃权’,也就等同于投了‘反对票’。
赵奕是顺位第一个增选候选
。
投票就是从赵奕展开的,很快工作
员收集好了投票,进行整理汇总工作以后,主持会议的余培元宣布了结果,“候选
,赵奕教授,获得票数超过三分之二。”
一片安静。
这个结果再正常不过。
院士增选得票数不会对外公布,就连会场内都不会公开得票数,只最后做一个名次排序,有几个增选名额,就会取前面的几个
。
接下来的投票反倒有意思。
第二个、第三个,乃至于第四个候选
,都没有通过投票环节。
余培元公布了三次结果,“候选
,周xx教授,获得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
“候选
,王xx教授,获得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
“候选
,孟xx教授,获得票数不超过……”
这时候,会场内都议论起来了。
数学物理学部有七个增选名额,到第二
就只有五名院士增选候选
,结果到了投票环节一下子就刷下来三个?
最后一个……
黄钟!
四十九岁?
主研究学科是粒子数学?
有的老院士大概是觉得,只评赵奕一个
似乎不太好,发现黄钟还不到五十岁,也算是年轻有为的学者,
脆就直接投了赞同票。
最后一
投票结束。
余培元带着紧张查看结果,最终长呼一
气,高声宣布,“候选
,黄钟教授,获得票数超过三分之二!”
他喊出了增选开始到现在最高的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