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国库就空了一半。
今年皇帝北巡,意图自然是迁都北平,为了能尽快营造完毕,朝廷又划拨了好些钱粮往北平去。
如今夏粮还没到收获的时候,朝廷里却已经快要见底。
南疆这个时候要钱,他哪里拿得出前来。
将士在前线征战,如今又取得了这般大的战果,是不是也该有所封赏。
这都是要用钱的地方。
朱高煦长叹一声,一时间陷
沉默之中。
这些
子里。
新任监国,不是只顾着和文官们闹矛盾,和江南士林过招。
朝廷里大大小小的事
,都有过问处理。
朝廷的财政,更是重中之重。
朱高煦想做事。
至少,不能比老大做的少。
但是,空空如也的国库,让他束手无策。
心向东宫的内阁大臣杨士奇,静静的看着陷
沉默的监国,他轻轻咳嗽一声。
在其后,文官班列前段,应声走出一声。
五十来岁,身着紫袍,戴六梁冠,正二品的部堂大员抱着笏板站与朝堂正中。
将来的三朝元老。
如今的户部尚书。
夏元吉是也!
户部,掌天下财政赋税,管国库出纳。
乃是国朝,自吏部以下,第二大部。
身为户部尚书的夏元吉,在朝堂上的地位,不言自明。
朱高煦看着夏元吉出班,眼底浮出一抹期待。
他希望这位掌握大明钱袋子的
,能够给出一个让他满意的回答。
夏元吉也不含蓄,直接开
:“臣有话要说,杨大
方才亦有声明,今年徽州府赋税数倍增长,可见地方财政潜力之大。
而徽州赋税增长,乃是自去岁皇太孙往徽州坐镇,推行善政所致。
臣以为,如今国库艰难之时,可请太孙
朝,出良策,以解国库之困。”
自永乐元年,
户部掌事,至永乐四年独掌户部,夏元吉的功劳不可谓不重。
皇帝几次北征,郑和数下西洋。
财政吃紧,若不是有夏元吉在,只怕大明朝早早的就已经
产了。
他很直白的开
谏言,朝廷要想有钱,得要找太孙朱瞻基。

皆知,这是有意让太孙掌权。
但是没
能说出反对的话来。
不说夏元吉,在大明经济上的地位。
就是如今徽州府那一条条的数据,皆是铁证。
无不证明,皇太孙有经济之才。
朱高煦的脸微微沉下,他刚刚在推行白话之政上,被自己那个大侄子坑了一次。现在要他去找朱瞻基,来解决国库空虚的事
,他只觉得脸上无光。
新晋掌礼部事的金纯,适时出班。
同样是抱着笏板,站在夏元吉身旁。
“殿下,徽州如今面貌一新,地方励
图治,财政增收,百姓富裕,皆因陛下信赖,太孙勤勉。
如今南疆正是大举用兵之时,眼看我大明将要尽收南疆设布政使司,朝廷断无拖后腿的道理。
朝廷无力支援,则前线将士寒心,士气大减。若前线懈怠,南疆三省正值兵力空虚之时,必会被南疆藩属乘虚而
,届时……”
后面有损大明威严的话,金纯没有说出
。
但
皆知。
若是此时南疆出
子,南方
趾、广西、云南三省,必然会动
。
鄂宏大
南疆宣慰司,已经到了缅甸宣慰司。他的手下,如今有近五万大军,作为中军。
在他的后面,那条漫长的殖民兵线上,另有靖江王府、黔国公府整合的四五万兵马。
而宝船队两万余
,同样也停在了南疆大骨剌宣慰司。
这十多万兵马,几乎将南疆三省的兵力抽调一空。
趾形同虚设,广西除了镇南关有数万兵马时刻镇守,内地不过一两万兵马。
云南同样如此。
谁也不敢想,若是鄂宏大他们出了事,南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朱高煦已经能想到,若是南疆从自己的手上丢了。或者,哪怕只是发生动
,自己就得回中都老家养牛去。
可他,还是不太愿意,在如今局势大好于自己的时候,再将东宫给扯出来。
“如今大明旬报统领江南言论,本王亦听说,幼军卫正在整顿之中。瞻基诸事繁忙,无论大明旬报,还是幼军卫,都是重中之重,此时如何能再让瞻基分心。若是累坏了他,到时候……”
老爷子,也不会让他回老家了,只怕会当场就诛杀了他。
这是朱高煦的潜台词。
但真正的用意,还是在暗示,如今朱瞻基很忙,没必要找他给国库弄钱。
前不久刚刚上奏的郑亨再次出班,他是这一旬
值内阁的五军都督府代表。
只见他沉声开
:“启禀殿下,五军都督府已收到幼军卫奏报,幼军卫内部整顿,将要完成,太孙亦将要抽出身来。”
郑亨的话刚说完,礼部尚书金纯再次开
。
“殿下,臣亦收到大明旬报的消息,如今大明旬报,皆有衍圣公主事,有
月堂一众少年郎助力,太孙早就不管旬报诸事。”
太孙很闲。
没您想的那么忙。
您要钱,还是找太孙吧。
几
三言两语,便将朱高煦之前的推脱之词,给彻底瓦解。
朱高煦的眉
越发的皱紧。
他此时的感觉很不好,看着站在殿中的几
,心中隐隐约有一丝不安。
径太统一了!
这是什么意思?
有那么一瞬间,朱高煦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很不好的名次。
只是,稍纵即逝,被他强压下来。
而随着他的沉默,从文官班列中,不少的官员走了出来。
有六部侍郎、郎中。
有都察院、通政使司、翰林院,大理、太常、光禄、太仆、鸿胪五寺诸官员。
虽然总体
数不多,但却态度坚定。
杨士奇心中亦是略感惊讶,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
站出来,推举太孙解户部、国库无钱困境。
他再次出班:“殿下,南疆不可
!此乃如今大明最要紧的军国大事!按三宝太监前番上奏,若大明尽收南疆,迁移内部百姓、富户、勋贵开垦南疆,则宝船队能运来无数粮
,充实国库。太孙有生财只能,断无不用的道理。”
郑和前段时间,在皇帝还没有北巡的时候,确实是上了一道奏章。
奏章里的内容很多,皇帝隐下了不少,但也有不少在朝堂上公布。
郑和做了很充实的调查和准备,他向朝廷提议,迁移内地百姓、富户、勋贵开垦南疆。
东南各处船厂,依照宝船队那三五十丈的大船,重新打造货运海船,专门用于运输南疆产出,充实国朝,支援内部各地,缓解朝廷压力。
郑和是皇帝潜邸时的老
,从无虚言。
皇帝不疑,朝廷里也没有怀疑的声音。
三宝太监说南疆是座金山银山,那么南疆就必然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