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伯则接着说道;“你们的另一个弱项,就是产品。你们富康工程的核心产品,是轻型的农用运输车辆吧?”
李卫东点了点
:“主要是农用三
车和五
车,另外也会改装成环卫车,以及拉客的三蹦子。”
“但这并不是传统的农用机械!”何大伯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据我了解,无论是美国的农机体系、欧洲的农机体系,还是
本的农机体系,都没有这种农用三
车!”
“大伯说的是,农用三
车,实际上是针对中国市场,专门研发产品。发达国家的话用的都是小货车,咱们国家穷,农民买不起小货车,用便宜的三
车更合适。”李卫东开
解释道。
“你说的这些
况,我都了解,但问题是,农机研究部门,以前并没有做类似于农用三
车的研究。如果你想从农机研究部门获得技术支持的话,在农用三
车方面,肯定是没有技术支持的,你们就需要做新的产品。”
何大伯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重新做一种新产品的话,不光是资金的投
会非常巨大,而且对于技术、生产和销售,也都是一种考验,国家也不希望重复投资,
费资源。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比如联合收割机,如果国家想要选择一家农机企业,向他们提供先进的联合收割机技术,你觉得会选择你们富康工程,还是会选择一家现在就生产联合收割机的企业?
选择你们富康工程,需要重新传授生产技术,重新搭建生产新,重新培训技术工
;而选择一家现在就生产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只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升级和改进,你觉得哪个更划算?”
李卫东眉
微微皱起,他知道何大伯说的是实
。
农用三
车作为一种新产品,成功的填补了农村的确运输的空白区间,的确可以大卖热卖。
然而也正因为农用三
车是新产品,国内的农机研究机构,对于农用三
车的研究也是空白的。
中国的农机体系,最早也是源自于苏联。
苏联的重工业实力强悍,农机制造水平自然也很高,特别是在联合收割机方面,
能并不比欧美
的产品逊色。
即便是苏联解体后,大部分的独联体国家,依旧在使用俄罗斯生产的农机。
八十年代以后,世界农机发展方向出现了变化。
美国依旧是那种大型机械化的农业,讲究的就是用更少的
力耕种更多的土地;欧洲则走向了自动化,能不用
就不用
;
本则是
细化,尽可能的
耕细作,生产高品质农产品。
苏联在这一时期开始衰弱,他们的农机发展也一度陷
到了停滞当中。好在工业底子雄厚,未来的俄罗斯农机,依旧可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而世界农机发展方向开始变化的时候,也正是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这个时代的中国农机行业,反倒是不知道该向谁学习。
继续学苏联,
家已经开始衰落,没有必要找一个落后的
当老师。
学美国那种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也不可能,中国农民才刚刚承包到土地,一户也没有几亩,整个村子都不一定比得上美国一个农场地多,怎么可能发展大型机械化农业。
学习欧洲的自动化,没有那么好的技术,也没有那么多钱,更何况中国有的劳动力,恨不得能多用
就多用
,怎么可能发展自动化农机。
本的农业大概是跟中国最相似的了,
本是
多地少,
均可耕种面积少。而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
众多,再加上七成的地域不适合耕种,所以
均可耕种面积同样也很少。
只不过从
本引进技术的价格,想想都脑壳痛
况且中国还是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作业,而在
密集的地区,土地分散,只能进行小规模的耕种,
耕细作便是提高农业产能的唯一方法。
更关键的是,中国
太多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养的起这么多的
,粮食安全必须要放在首位。
从这方面来讲,中国的农业
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的农机产业,也只能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单纯去学习国外,会水土不服,也会有粮食安全的隐患。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
本,他们的农机体系当中,都没有农用三路车这种东西。
李卫东皱眉思考了片刻,如果他想分到农机企业改革的这块大饼,就不能死抱着农用三
车,而是要开拓新的产品。
这也符合李卫东脑中对于富康农机发展的的定位。
无论是农用三
车,还是载客用的三
车,技术含量都不算高。
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各项机械技术和材料技术,都会取得突
,到时候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后桥总成,都不再是技术难题。
未来阿
阿
的电商平台上,去搜索农用车的发动机和后桥总成,能出现一大堆供货商,而且不乏有物美价廉的存在。
所以三
车的核心技术被其他厂家突
,是迟早的事
。
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李卫东迟早要为农机厂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才行。
如今有国家进行扶持,肯定是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
但问题是,如果发展现有的农业机械,富康工程必然会落后于其他企业。
“需要找一种新产品才行。”李卫东脑子飞速的转了起来,他迅速的回忆起,上辈子自己倒腾的那些二手农机,有什么是国内企业还没有生产的。
突然间,李卫东脑中灵光乍现,他想到了一种产品。
随后李卫东开
问道;“大伯,农机研究所那边,应该有在研究棉花收割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