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杨振才知道,原来是金士俊的母亲张氏请求宣镇巡抚刘永祚上书朝廷,给金国凤加一个宫保的封号,也就是太子太保的封号,但却没有达成,最后只得了一个特进荣禄大夫。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张氏不敢埋怨京师朝堂上的那些大臣,更不敢抱怨皇帝,但却把不满归咎到了刘永祚的身上。
再加上朝廷赐葬并令宣府建祠致祭等事
,依然停留在
惠而实不至的,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所以张氏对宣府官员的怨气就更大了。
而这些事
,到最后,都要一一着落在刘永祚的
上,可是刘永祚哪里有钱呢?
所以,这个事
就进展缓慢,到现在为止,崇祯皇帝叫宣府有司为金国凤父子建祠致祭的事
,也不见个响动。
因此,杨振来了宣府城,金士俊自己当然不是不想去迎接,等杨振住进总兵府以后,他也不是不想去拜见,而是其母张氏有怨气,不让他前去。
如今的金士俊,父亲和弟弟刚刚战殁,家中的老母亲是他最为珍视的
了,事母至孝的他哪敢不听母亲的话。
至于金士俊自己,对刘永祚也好,对宣府其他图官员也罢,并没有多大的怨气。
他也知道如今的现状,朝廷虽然给了旨意,但要最后落到实处,正不知道需要经过多少道难关呢。
朝廷
惠而实不至,宣府巡抚刘永祚也没法的确不好办。
若是挪用别的银子给自己父亲修墓地建祠堂,一旦让
弹劾上去,那是掉脑袋的罪名。
因此,这件事
拖拖拉拉,进展不利,倒也不全是刘永祚的责任。
但是不管如何吧,自己父亲与弟弟战死辽东,母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一肚子悲愤怨气无处排解,金士俊也只能顺着母亲的意思来了。
与此同时,金士俊知道杨振昨
刚刚抵达宣府城,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第二天就要离开,所以也就没有急着去拜见。
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去拜见杨振,而杨振与杨国柱两
,却联袂到他家来拜访他了。
金国凤出身宣府前卫,为将后清廉如水,常与部下士卒同甘共苦,因此为将多年,却没有积蓄。
金家虽有宣府前卫的世职在身,可是现在,天下卫所早已崩坏,宣府前卫也是如此。
金国凤父子平
征战在外,他们的家眷在宣府城里,却靠着招佃出租,甚至典当祖业,变卖田产为生。
金家在城外乡里田亩不少,可是宣府地近边墙,这几年兵荒马
,原有的佃户逃散,土地荒芜,一众
眷,老的老,小的小,也打理不了这些事
,所以
子过得紧紧
。
要不然,金国凤的遗孀张氏,也不会因为朝廷的赐葬建祠等问题,对宣府巡抚心生怨言了。
却说这天下午,杨振在叔父杨国柱的陪同下,带了一车重礼,来到金家门前。
金士俊闻讯,连忙搀着其母张氏迎了出来。
才一个多月不见,金士俊仿佛变了个
一般。
此时他身披重孝,神
沮丧,胡子拉碴,满脸沧桑,只一个多月的时间,却老了十岁都不止。
而一见了杨振,金士俊当即跪地掩面痛哭。
这个场面,直让杨振唏嘘不已。
杨振与杨国柱两
好一阵劝慰,才让金士俊止住了哭泣。
杨振拉着金士俊对他说明了来意,先是告诉他自己为他表了战功,朝廷将有封赏。
同时也告诉他,自己带了先遣营兄弟给他的万余两银子前来,叫他好好为其父其弟修墓建祠。
当然,杨振也告诉他,此次拜祭过后,他要离开宣府城,前往张家
出边去了,嘱咐金士俊处理好其父其弟的丧葬事宜以后,能够再回辽东找他。
然而金士俊面目呆滞,默默无言,只是听着杨振的嘱咐,领着他们到设在家里的灵堂里祭拜了一番。
杨振见他魂不守舍,心思已不在军中事务上面,只能叹着气,留下了重礼,与他拥抱告别。
杨振从松山带到京师办事的银子,剩下来的万余两,一分不剩,全部留给了金士俊。
既然他已经决定要对张家
的那些个通虏
商们下手了,那么现在手中的这些银子,对他来说,也就不算什么了。
杨振从金家略显衰败的笼罩着悲悲戚戚气氛的院子里出来以后,收拾下心
,在杨国柱的陪同下,亲自去了一趟宣府巡抚衙署。
一方面,算是对宣府巡抚刘永祚的一次拜见或者回访,另一方面,他又以前往张家
探望弟弟杨捷为名,当面向他辞了行。
刘永祚身为宣府巡抚,按理说,他应当主要管军,但他到了宣府以后,军务并不怎么
手,而是把大部分的
力花在了赈济灾民和募民屯垦等民事上面,认为剿匪莫如安民,民安而匪患自除。
他的这个想法与做法,自然与杨国柱一拍即合,当然也赢得了杨国柱的尊重。
原本历史上,他们两个
在宣府镇就共事多年,合作默契。
杨国柱从崇祯九年就是宣府总兵,一直
到崇祯十四年战死辽东,整整五年。
而刘永祚也是从崇祯九年出任宣府巡抚,一直
到崇祯十三年冬,整整四年多。
类似这样的
况,在明末政治动
,
事变化异常频繁的崇祯年间,是很不寻常的。
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与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然了,这一世,由于杨振这个蝴蝶翅膀的扇动,宣镇总兵杨国柱与巡抚刘永祚之间的默契,变得更
了。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他们前不久联手驱逐宣镇监视太监曹本正的事
了。
杨振此来宣府之前,最大的一个忌讳,就是宣镇的监视太监,也俗称监军内臣。
这些
在宫中地位极低,往往是某个当红大太监名下的义子义孙,受到推荐以后,到了边镇任职,权力却又极大。
因其在宫中地位极低,要
恩主推荐才能外任,所以他们外任以后,就需要搞到大把银子回馈恩主。
因此,这种
到了边镇任监军以后,最容易成为那些通虏
商的保护伞。
宣府边
的走私贸易屡禁不绝,在杨振看来,与此有着相当
厚的关系。
但是,这回到了宣府以后,杨振很快就放下心了。
宣府镇的监视太监曹本正,因与总兵杨国柱、巡抚刘永祚皆不能和睦相处,前一阵子刚被崇祯皇帝下旨罢免,勒令回朝了,而此时新的监军太监还没有到任。
这样一来,就免掉了杨振许多麻烦。
对于崇祯皇帝任用宦官监军各地,杨振并非完全不能理解。
从崇祯皇帝的角度来说,既然朝中的文官们不听话,不可信,总是跟自己对着
,没有可用之
,他也只好去任用宦官了。
在他看来,至少宦官比较听话,也更加忠心可靠一点。
但是崇祯皇帝的心里,自然也很清楚,这些
听话是听话,忠心是忠心,可是他们并没有几个真有能力的。
一旦他发现他派出去的监军内臣或者监视边镇的中官太监们,与当地的督、抚、总镇公开对着
,他也会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这些太监们。
当然了,在崇祯年间的历史上,督抚与监